高级检索
|
CNKI首页
|
登录
|
注册
排序:
相关度
被引次数
下载次数
时间
搜索位置:
全文
|
主题
|
篇名
|
作者
|
摘要
千禧回望:“内向化”的含义——中国早期电影的“另类的现代性”的价值
本文对于中国早期电影与“鸳鸯蝴蝶派”文学的深刻联系进行了重新研究和阐释。认为这种联系乃是一种“另类的现代性”的选择,这种选择注重观众和市场的反应,注重表意策略和价值观与中国现代市民的结合,在好莱坞电影垄断市场的艰难处境中为中国电影开拓了自己的道路。它是与五四
新文学
不同的现代性的方向,具有与五四
新文学
相同的价值。在对于市...
《当代电影》 2001年 第06期
下载次数(552)| 被引次数(9)
新文学
与表演艺术传统的结合
陕西戏曲研究院的秦腔新剧目《西京故事》是中国当代戏曲的新收获,在戏剧文学与舞台呈现等方面,代表了新时期以来现实题材戏曲新剧目创作与演出的成就与水平。《西京故事》产生了巨大的社会与艺术反响,它的成
《中国戏剧》 2012年 第04期
下载次数(119)| 被引次数(1)
话剧艺术的本土化步履与“戏”意识的蜕变
中国
新文学
,如果从1906年胡适探讨用白话写新诗算起,已走过百年历程。其间经历了由白话成长为现代汉语语言媒介的变迁及各种文体从最初的孱弱到渐趋成熟的过程,涌现出了诸多成果丰硕的作家,诞生了一批能够经得起时间检验的作品。但中国
新文学
是否具有本土性特质,仍面临着被质疑、被拷问的境地。在新中国成立60周年之际,重新检视中国新...
《学术交流》 2009年 第10期
下载次数(149)| 被引次数(4)
上世纪20年代旧文化生态背景下的旧市民电影——以1929年出品的《儿子英雄》为例
形成《儿子英雄》的文化生态背景是:在20世纪初期以市民文学为代表的旧文学,和以城市下层民众为代表的大众群体在旧文学、旧文艺层面上的文化认知和审美认同;相对于新世纪(20世纪)而言,传统的旧文艺理念,与传统的、旧有的戏剧戏曲审美心理模式,在电影的新形式中得以从容整合。
《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9年 第05期
下载次数(194)| 被引次数(2)
中国
新文学
最早的春意——从“春柳”旧址探访谈起
2007年新年伊始,借参加早稻田大学演剧博物馆召开的纪念春柳社成立100周年研讨会的机会,在日本友人的帮助下,我对当年春柳社在日本东京活动的旧址进行了探访。把所见所闻与有关的史料进行了参正对比,对一些相关问题有了新的感悟和理解。
《艺术评论》 2007年 第04期
下载次数(93)| 被引次数(1)
在狱中传递台湾现代戏剧精神——杨逵在1950年代台湾剧坛的意义
1950年代的台湾剧坛,因为弥漫着 反共抗俄 和 戡乱 、 战斗 的浓烈硝烟,而成为一片 精神的荒原 。台湾本省剧作家的遭遇更是艰难。1947年 二二八 事件使他们在意识形态方面遭受巨大压抑;战后台湾进入 国语 时代,又使这些日据时期生长和接受教育,并长期使用日语创作的剧作家无法继续写作。由此带来的结果,是大陆去...
《南大戏剧论丛》 2013年 第00期
下载次数(47)| 被引次数(0)
20世纪中国戏剧史的对象与方法——兼与《中国现代戏剧史稿》商榷
本文认为,20世纪中国戏剧史研究在对象与方法上长期存在严重的缺陷。现当代文学史和戏剧史无视本上戏剧的存在、成就和影响,使中国戏剧史出现一条巨大裂痕。本文以《中国现代戏剧史稿》为例,指出国剧在20世纪戏剧与文学史中遭遇的“有意识的忽视”,其理论根源在于将中国戏剧现代化进程片面理解成话剧的引进与发展的过程,把剧种的分野当成...
《戏剧艺术》 2001年 第03期
下载次数(857)| 被引次数(26)
《阿Q正传》
年逾七旬的著名剧作家陈白尘根据鲁迅先生同名小说《阿Q正传》编写的电影文学剧本,将由上影厂搬上银幕。《阿Q正传》是我国“五·四”
新文学
运动的
《电影评介》 1981年 第06期
下载次数(76)| 被引次数(0)
上海艺术剧社的成立与公演考论
上海艺术剧社是第一个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成立的现代戏剧团体。梳理原始文献和当事人回忆,可以发现自 大革命 失败以后,中国共产党的决策层、热衷文艺事业的普通党员和一批 左 倾留日学生都对中国的政局和文坛进行了紧张的思考和预判。虽有路线调整时的误差或不成熟,可种种历史契机与思想脉络的耦合,还是使左翼文化运动很快地 浮出历史地...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5年 第03期
下载次数(206)| 被引次数(2)
《雷雨》的市民接受真相——兼及20世纪40年代上海话剧通俗化的趋势
茅盾的一句 当年海上惊雷雨 足以形容《雷雨》问世时的那股气势,是大家熟知的。而上海报纸似乎随便说说的 东也雷雨,西也雷雨 (1),也着实形象地传达出《雷雨》的魅力。这是两种评论,精英的与市民大众的,恰都集中反映了1936年5月中国旅行剧团在卡尔登大戏院上演曹禺《雷雨》后所引起的轰动。之后,尤其是在1936、193...
《文艺争鸣》 2015年 第07期
下载次数(460)| 被引次数(3)
被殖民者的话语:初期的香港话剧
“华文戏剧”作为一个文化认同,一个“构想”construct,在现今的世界情势里面,它的存在就不能不带有某种程度上的浪漫和比喻性;在同文同种的大前提之下,我们希望和致力使它的组成没有权力和阶级架构,成为一个非霸权的存在。也许这是自欺欺人的说法,然而,比起其他的艺术形式,例如京剧,“华文戏剧”(严格来说应该是话剧...
《戏剧艺术》 2000年 第06期
下载次数(147)| 被引次数(1)
近代以来中国社会文化中的“汤显祖”及其演剧
一近代以来,汤显祖和《牡丹亭》到底有哪些影响?第一是在戏曲史和文学史上。中国第一部戏曲史是王国维的《宋元戏曲考》。之后在1930年,日本学者青木正兒写了一本《中国近世戏曲史》,这部戏曲史的影响也非常大。在这本戏曲史里,青木正兒第一次将汤显祖与莎士比亚并列,有一句评语,一直到现在还在引用: 显祖自诞生,先于英国莎士...
《文史知识》 2019年 第11期
下载次数(1)| 被引次数(0)
历史夹缝中的“鸳鸯蝴蝶派”电影
本论文主要研究被
新文学
和左翼电影界视为“逆流”的鸳鸯蝴蝶派文学在其创作者们于1921年前后大量进入电影界时,对中国早期电影的创作(尤其是剧本创作)产生的重大而深远的影响,以及在1949年之前,鸳鸯蝴蝶派文人在电影界掀起的两次商业化电影创作高潮对当今中国电影创作的借鉴意义。
《戏剧(中央戏剧学院学报)》 2005年 第04期
下载次数(563)| 被引次数(14)
新潮演剧与二十世纪戏曲生态重构及其嬗变
新潮演剧是一个较新的概念,其内涵包括清末民初的改良戏曲、文明新戏、以及学生演剧等一切新的戏剧演出形式。但是,这种概括一方面夸大了新潮演剧内部诸多形式的同质性,企图以共同的精神内涵和美学本质去归纳、厘清;另一方面,过分标举了诸多演剧形式的区别。新潮演剧诸形式其实是在特定戏剧生态场域结构中的有机组成,其历史价值和美学意义,...
《戏剧文学》 2017年 第09期
下载次数(73)| 被引次数(2)
纪实与关怀——从《人间》杂志到纪录影像
一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在社会环境日渐宽松开放的形势下,台湾文学的空间与场域也呈现出相对扩大的局面,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与商品社会消费机制的成熟,文学艺术的生产与消费呈现出通俗化与大众化的趋势。一方面,文学创作朝着轻质、浅显、短小的方向发展,短平快的文学创作之风兴起;另一方面,文化艺术作为消费品的属性愈发突显...
《文艺理论与批评》 2017年 第06期
下载次数(84)| 被引次数()
共找到相关记录18条
1
2
下一页
相关搜索:
五四新文学
新文学史
新文学大系
台湾新文学
新文学革命
新文学派
新文学成就
新文学初期
五四新文学运动
新文学观
高级检索
文献类型筛选
>> 全部 (18)
>> 学术期刊 (18)
>> 博士论文 (0)
>> 硕士论文 (0)
>> 会议论文 (0)
>> 报纸全文 (0)
>> 科技成果 (0)
>> 中国专利 (0)
>> 中国标准 (0)
>> 国外标准 (0)
学科分类
>> 全部
>> 中国文学
>> 出版
>> 人物传记
>> 世界文学
>> 文艺理论
>> 中国近现代史
>> 中国语言文字
>> 高等教育
>> 中等教育
>> 新闻与传媒
>> 图书情报与数字图书馆
>> 文化
>> 戏剧电影与电视艺术
>> 外国语言文字
>> 中国通史
>> 社会科学理论与方法
>> 成人教育与特殊教育
>> 美术书法雕塑与摄影
>> 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 体育
更多↓